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会努力的方向。北京历来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2023年率先提出“老老人”理念并推动实践,力图让“老老人”享有更加贴心、暖心、舒心的老年生活。
今年的《计划报告》提出“在‘老老人’数量较多的区域新建50个养老服务中心。新建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2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老楼加装电梯完工600部。”
结合《计划报告》部署,着眼北京老龄化程度加深,“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赋能养老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专家认为2025年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老老人”指的是谁?
“老老人”是北京结合实际划定的养老照护服务刚需老年群体,具体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据统计,北京目前共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老老人”69.8万人,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需要照护的“老老人”总计超过85万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老老人”服务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老老人”身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兼具集中照护、居家照护上门服务、医养服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等功能,也是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的信息枢纽,通过养老驿站作为延伸服务网点,就近就便为“老老人”提供合适的服务。2024年,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2025年,北京将在“老老人”数量较多的区域新建50个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提供无偿设施、以空间换服务的方式,招募服务运营商,打造“老老人”身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我们期待未来能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品质有保障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老老人”的需求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家庭养老床位,让“老老人”能在家享受专业养老照护。
家庭养老床位能够满足“老老人”在熟悉环境中接受照料的心理需求,也能减轻“老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去养老院,床位费加上照护费用,每月动辄花费上万元。家庭养老床位不收床位费,政府还给补贴。各区出台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补贴政策略有不同。例如,在海淀区,除了适老化改造补贴外,根据失能程度的不同,每月补贴300-9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在通州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将享受2000元的适老化改造补贴、600元的床位服务包。
康复护理机构,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
康复护理是“老老人”家庭面临的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脑卒中、骨折、心脏病等疾病高发,身体机能下降,康复护理需求也随之增长。数据显示,积极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截至2023年底,北京每千常住人口康复床位数0.47张,与0.5张的规划目标及居民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还存在差距。老年人在手术后长期住院不现实,但是出院回家或在养老院又难以得到专业的康复护理。2025年,北京将推进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将更多康复照护服务送到“老老人”的“身边”。
推进家庭适老化环境改造,让老人拥有更加安心、舒心的家居环境。
家庭适老化环境改造,主要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等五方面,向有需求的户籍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补贴支持,用于购置相关物品、材料和服务等。
为推进此项工作,从方便老年人就近体验的角度出发,市发展改革委支持建设了一批具有复合体验的适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样板间试点,首批9个样板间已经获批建设。这些样板间将通过适老化家具展示、智能化辅助、安全监测等,让老人对比体验适老化改造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还将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评估、改造、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拓展“人工智能+”养老新场景,加快科技赋能养老照护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北京在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近期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面向家庭服务、养老助老等人机共生环境进行前瞻部署,探索建立人机安全和深度互信机制;形成情感陪伴、健康监测、异常处理、智慧家务等具身智能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有一些养老院在落地机器人产品,比如借助人形机器人帮助肢体失能的老人移动,再比如,由机器人负责日常的查房、呼叫等服务。
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机器人有望通过捕捉气味、表情等多模态信号,理解失智老人未能表达清楚的需求指令,相比普通人能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养老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