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许多家庭的关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配套支持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市两会上,如何就近就便照护“老老人”“小小孩”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就应在哪里
“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失智和高龄自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老老人’,分布在各个社区,面向的是养老驿站。而许多养老驿站不知道老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老人也不知道找谁。”市人大代表、北京赛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颖秀用一句话总结现有的养老服务问题: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从去年开始,北京新建了100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施颖秀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跟传统的养老驿站相比,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相当于一个综合体,既具备集中养老、养老助餐、康养娱乐、心理服务等基础功能,也有志愿服务、疾病筛查等拓展服务功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北京今年要新建50个养老服务中心。“‘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就应在哪里,服务跟进到哪里,这样老人才能就近就便享受普惠。”施颖秀建议,优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布局,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驿站很受农村老人的欢迎。”来自特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原主席李永生介绍,平谷区17个涉农乡镇街道的270多个村庄中,有4个乡镇街道的90多个村庄单独或联村设立了养老驿站。不过,这些养老驿站面临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挑战。
对此,李永生建议,加大对农村养老驿站的扶持力度,比如恢复一次性建设补贴,加大设备补贴力度等;具有辐射周边村庄服务功能的养老驿站,可适当增加床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对养老服务进行智能化升级
智慧养老,成为代表委员的共同关注点。
施颖秀建议,加大养老驿站或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老老人’需要的服务体现在助餐、医疗、养老、家政、助浴五个方面。为了应对数据鸿沟,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搭建一体化信息平台,汇集‘老老人’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服务商。”施颖秀举例,通过该平台,既可以让老人家属帮忙下单服务,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机课堂”让老人学会下单。另外,政府可通过后台对各类养老服务订单实现全过程管理,确保提供服务的人员有资质、服务品质有保障。
来自医药卫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也很关注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升级。在过去一年的调研基础上,何银萍建议,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居家老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很大,希望能不出家门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何银萍在调研中发现,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居家老人制定和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通过远程诊疗,让更多大医院的医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咨询等服务。
何银萍还建议,通过资金补贴等手段,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为了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还可以开发智能照护系统和家院协同系统,利用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养老照护服务全要素记录、全流程监管等。
普及家门口的普惠性托育园
不到3岁的“小小孩”上不了幼儿园,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分身乏术。“小小孩”的托育照护成为许多家庭的困扰。“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从2017年开始关注托育领域的相关工作。她介绍,近年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工业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并向周边居民开放。除此之外,挖潜社区嵌入式资源也成为解决托育的有效方式。
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城南街道拓然家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云英带来了自己辖区的经验。作为昌平首家社区普惠托育园,拓然家苑社区托育园就开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楼里,面积约100平方米,设置了活动室、阅读区、保健室、配餐间等多个功能区。这里一共有18个托位,面向辖区3岁以下的婴幼儿,满足了居民“出了家门口,就送托育点”的需求。
“托育园去年3月投入使用,由专业机构提供教学团队,老师们全部拥有教师资格证。他们每天7点半会准时出现在居委会,有时候老师忙不过来,我们也会帮着照看孩子,家长们都挺放心。”在赵云英看来,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降低了托育成本,受到家长、社区、托育机构等各方主体的认可,“这种家门口的普惠性托育园应多多普及,托育服务也要增量提质。”赵云英认为。
洪秀敏也认为,社区嵌入式托育就近就便、服务形式也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家长的多元托育服务需求,比如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
家庭式托育,即在家庭环境里提供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这种新兴的托育模式,或将成为多元化托育的有益补充。“家庭式托育可以有效增加托育服务的供给,满足更多家长的需求。”来自医药卫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朱春梅认为,完善家庭式托育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当务之急。
她建议,应进一步细化家庭式托育的设置标准、服务规范、人员资质要求等,相关监管体系也应建立健全。洪秀敏也认为,家庭式托育在配套政策方面要跟上,“比如涉及的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的有关规定问题,应当取得住宅所在本栋建筑物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等,现有的要求和现实的困难如何突破,有待从顶层设计上研究。”
此外,朱春梅建议,要提升家庭式托育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相关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保育教育、卫生健康、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建立完善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可以激励相关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