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来了就是广东人,外来工圆梦南粤
2019-09-24
来源:新华网
打印页面
A

浏览字号

保护视力色:

    “从我第一次来到东莞的时候就认定东莞了,东莞是我扎根的地方、是我拼搏的地方。”1999年,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自湖南新宁的曾香桂成为南下广东打工的一员。14年后,她成为东莞首位从农民工中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广东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窗口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奋斗与蝶变,他们就是南下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这背后也直接带动了全国人口的迁徙洪流,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带着梦想和激情,与广东同呼吸共命运。

  多年来,像曾香桂一样,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广东圆了自己的梦想,并与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今,外来工的年龄结构、从事工种、知识水平也在悄然变化,他们中也产生了很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广东新力量。

  广东以开放包容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外来务工人员以努力回馈广东。正是这种良性循环,让他们与广东的情意更显厚重。

  奋斗的个体,时代的幸运儿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触动了许多年轻人的心。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出现打工大潮,广东成为打工者竞相涌入的地方。

  仅以东莞为例,来自人社部门的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数量从15.62万人暴涨至584.98万人,20年增长了36.45倍。截至2019年5月底,东莞实名制登记就业509万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473.66万人,占全市登记用工量93.05%。

  外来务工人员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到广东,过程中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酸和磨练。

  胡小燕,现任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上世纪90年代,她还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大中坝村六组的家中务农。

  1998年,因家里欠下外债,胡小燕搭上绿皮火车历经38小时南下广东佛山打工。先后在电子厂流水线和陶瓷厂做普通工人。从那时起,南下广东逐梦的胡小燕身上,便深深刻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烙印。

  电子厂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挣四五百元。在陶瓷厂,刚出窑的砖温度达1200℃左右,有时遇到流水线运作不正常,她还要在下班后负责将烂砖运走,因为能多赚100多元。

  “哪个工种能挣钱就做哪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小燕坦言,“我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2004年,一扇机遇的大门向胡小燕敞开。她所在新明珠陶瓷企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胡小燕通过竞聘走上了车间管理岗位。

  从普通工人到管理岗位,胡小燕备感珍惜,也更加拼了。她一人挑起招工、培训、考核和抓生产,“有时凌晨4点起床,5点到车间,到晚上11点还在车间。脚上全是水泡,用针把它挑破,第二天又上班。”

  与千千万万外来工一样,在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中,胡小燕的拼搏付出也换来满满的收获,她在厂内被评为优秀管理者,先后获得三水区、佛山市“十佳外来工”称号。

  胡小燕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幸运的,幸运的背后不只是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还有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曾香桂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2018年3月,她给东莞理工学院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一个人有了机会和梦想,只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来自湖南农村的曾香桂,因为生活压力无缘高考,中专毕业后在东莞餐厅打过工。辗转一番后,她在2000年进入东莞市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文员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最基层的文员开始,到副主任、主任、副经理再到经理,还兼任公司团支部书记,曾香桂一步一个脚印。目前,她任公司助理总经理职务、工会主席和东莞市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工作要积极主动、踏实稳重,社交要广泛活跃,做人做事要不怕吃亏。”曾香桂说,这是她获得成功的人生信念与法宝。

  用知识和创新改变命运

  “通过深造让自己学到更多知识,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曾香桂说。

  2012年,曾香桂报名参加“东莞市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通过考试,曾香桂顺利就读于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随着时代变迁,在粤务工的“80后”“90后”新生代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总工会多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职工队伍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60%以上,且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的趋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超过85%。

  从学历层次上看,外来工从早期的小学、初中为主,到现在初中、高中为主,文化素质整体提升,思想上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务工诉求由原来的单纯打工挣钱为主,开始更加注重职业发展、体面劳动、城市融入,市民特征逐渐增强。

  如何让新生代产业工人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知识无疑是提升自我价值最好的通道。

  2010年底,团省委联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等单位推出“圆梦计划——广东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工程”,每年资助1万名在粤务工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目前共有近8万名外来工圆梦大学深造。

  同样是“圆梦计划”,各个城市也有自己的创新举措。

  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大市,深圳是全国外来工最集中的城市。早在2008年,深圳市总工会大胆创新,在全国开先河,帮助外来工提升学历和职业技能。

  17年前,黄富贤只是一名磨具厂流水线工人,直到2010年还在车间做磨具。改变发生在2013年,他通过公司工会参与“圆梦计划”,第二年被天津大学物流管理专科录取。2017年1月,黄富贤正式毕业。深造过程中,他所学的计算机和高等数学对工作帮助不小,也使他顺利拿到了工程师等级。

  目前已是鸿利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的黄富贤,成功研发了实用性专利“加热式的模内切水口”,为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月薪也从5000元涨到1万多元。“现在可以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了,我还给自己换了新车。”黄富贤告诉记者。

  2012年以来,东莞也不断完善人才入户政策,逐步降低入户门槛,开通了条件准入、企业自评人才入户、积分入户3种入户通道。同时,还提供均等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开展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工作。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享受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近10万人次。

  和曾香桂、黄富贤一样,知识的提升更加夯实了他们融入和扎根城市发展的底气。一代又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广东,积极融入广东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浪潮,他们中也产生了很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广东新力量。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手总装部的段鑫辉是一名“90后”,目前他已是公司核心技术骨干。“20多年前,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用勤劳的双手,让广东制造唱响全球。如今,我们用科技武装双手,擦亮广东制造的金字招牌。”他自豪地说。

  敢想敢做推动社会进步

  以曾香桂、胡小燕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的数百万外来工一样,见证经济的腾飞和转型,也为城市的发展默默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如今更是作为打工浪潮和广东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正以饱满的热忱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代言,敢想敢做,与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客服部总监米雪梅也是“打工妹”出身,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当选为